油改气
CNG改装
企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视频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重庆油改气-安徽和县“煤改气”困局背后的思考

安徽和县原本都要取缔的数十座小锅炉,两年下来却只有4座整改完毕,该事件经媒体曝光后,持续升温发酵。整改困局关键原因是:当地燃企坐地起价,商户集体拒绝燃煤锅炉“煤改气”。在此事件之前,“煤改气”在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和县“煤改气”困局只是个例还是冰山一角?

 

多方利益博弈,环境效益上去了,增加的成本谁埋单?

 

“煤改气”是件好事,以呼和浩特为例,该市“煤改气”工作完成后,供热效率有效提高,可替代燃煤100万吨,仅从这一层面看,足以说明“煤改气”是件利国利民的惠民工程。但这仅是“煤改气”利好的一面,环境效益上去的同时,“煤改气”过程及其后续增加的成本费用由谁来埋单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煤改气”在推进过程中倒逼工业企业改造,但是企业成本会上升。排除各种边际效益不谈,仅在煤和气的成本问题上,用气成本是用煤成本的3-4倍,如果没有相关的财政补贴措施,多数企业有可能吃不消。目前市面上燃煤供热、热电联产供热、燃气供热三种供热形式,无论成本高低,均采用同等收费标准。1.5吨煤的热值相当于1吨LNG,但1.5吨煤约1000元左右,而1吨LNG的价格起码在4000元附近。加上煤炭价格持续走低,进一步加大了两者间的成本差距。

 

为推进气改进程,各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应的奖惩措施,但天然气价格远远高于煤炭,“煤改气”对于企业而言,成本压力大。虽有对应的财政补贴措施,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企业的配套补贴难以落实,导致政策无法落地。

 

“煤改气”行业市场监管机制尚待完善

 

在安徽和县“煤改气”困局相关报道中提到:对于“坐地起价”的说法,涉事公司某部负责人并不认同。 “报价并不是由我们本地经营部门来定,而是上报由总公司制定”。该负责人还表示,跟周边地区同行业相比,和县天然气改装入户费用实际上较为合理。从这位“客官”激昂的言辞中可知,和县涉改商户投诉相关费用“坐地起价”的现象并非个例。该件事在尚未解决之前,燃企、商户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燃气企业利用独家经营权对整改费用坐地起价等行为已涉嫌不正当竞争,这是不争的事实。问题之所以发生且难以解决,关键在于目前整个“煤改气”领域尚无完善的市场机制监督制约不正当竞争行为。市场监管机制的不完善,给了市场“低价无霸市”的机会,同时也证明“煤改气”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是当前主要问题。气改是人民群众对环境要求的重要体现,如向实现经济利益和群众需求的有效平衡,政府要做的还有很多。

 

“煤改气”政策的制定应注重连续性

 

由于“煤改气”经济性较弱,政策是主要驱动力量,近几年关于气改的利好政策相继出台。2012年开始,环保部等多个部委多次下发文件要求改造污染排放较大的锅炉产品,同时北京、上海、石家庄、兰州等地陆续出台更为细致的政策支持推进“煤改气”工程。2013年,发改委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累计满足“煤改气”工程用气需求1120亿立方米。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地“煤改气”进程不一,效果并不如预期,除了由于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外,相关政策制定的连续性也至关重要。

 

尽管国家大力支持“煤改气”的发展,但进程缓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才能真正促进“煤改气”的发展。一, 合理制定“煤改气”政策。权衡各方利益,适时适度的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另外,财政补贴应到位,只有解决企业因“煤改气”增加的成本,才能真正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二,必须规范市场监管机制,促进上游供气企业形成良性竞争,杜绝安徽和县“煤改气”事件的再发生。

重庆教练车油改气

相关文章
推荐产品